解答你的醫療誤區
網路發達時代,很多人先把症狀google 一次,結果非但沒有得到解答,反而越看越心驚,就醫後仍覺得毫無幫助,快來看你在哪一誤區!
1.第一種情況:對自己的病情無法好好說明
因為頭痛擔心腦腫瘤,結果來診間時,無法好好描述痛的特質,痛的時間等等,就醫時只說頭很痛,擔心是不是長腫瘤。
筆者:沒有足夠資訊做判斷,無能為力。
解方:疼痛基本上醫師會問
L:Location:位置
Q:Quality:特質(舉例:壓痛,脹痛,抽一下抽一下的痛.....)
Q:Quantity/time course:發作長短(一次痛多久)
O:Onset mode:發作型態(舉例:慢慢痛起來,一秒鐘痛到最高點.....)
P:Precipitating factors:環境或誘發因子 (舉例:變天就痛)
E:Exacerbating factors:加重因子
R:Relieving factors:緩解因子(舉例:躺著休息比較好)
A:Associated symptoms:伴隨症狀(舉例:噁心想吐,怕光怕吵)
若能夠好好描述,醫師比較能夠判斷狀況。
2.第二種情況:焦慮遠超過自己的控制
頭暈的病人經過理學檢查以及病史詢問,並無神經學症狀缺損(白話文:頭暈不像是中風造成的,比較像是耳朵方面來的)但是病患仍持續擔心未來中風的可能性。
筆者:55歲以上的中風發生率為每千人約4.2-6.5人。36歲以上為千分之3人,即每一千人有三人會中風(統計來源:腦中風之現況與流行病學特徵),無法擔保不中風,每天都有可能中風。
解方:焦慮不只會造成失眠,更可能表現為身體不適,常有民眾跑了很多科,檢查都正常,卻仍覺得身體不適,可參考底下焦慮評估量表。
3.第三種情況:慢性病都沒控制+吃一次藥不會好就不吃了
患者手麻腳麻來看診,一問之下症狀持續好多年了,再細問發現有糖尿病,但都沒有吃藥,或是吃了一兩次藥,覺得沒效果病沒有好就不吃了
筆者:
解方:請認真控制慢性病,避免產生更多後遺症,若糖尿病沒有控制,也是高中風風險族群!一旦產生後遺症,基本是只能做症狀控制,例如糖尿病造成神經病變,神經已經受損,不是吃藥就能夠讓神經修復,絕大多數只能做症狀控制:例如改善麻的感覺(白話文:糖尿病造成的麻基本上好不了,但能夠吃藥減緩麻的情況)
總結:醫療是雙方合作才能達成期望目標,獲得健康從改變自己開始!
延伸閱讀
1.二十歲以上民眾每三人就有一人為廣泛性焦慮症(統計來源: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)快來檢視一下你的焦慮指數:你的焦慮會影響你的疼痛
2.想要進一步了解頭痛跟腫瘤的關聯性,請看頭痛是不是腦袋長腫瘤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