激痛點的成因與治療
你以為痛的位置其實是從其他地方的激痛點傳過來的,治本是找到激痛點對症下藥,一起來了解激痛點吧!
為什麼會產生激痛點?
- 血液循環不良 - 能量缺乏
- 錯誤姿勢 - 過度使用或過度負重
- 外傷 - 心理壓力
-反覆性小受傷(repetitive microtrauma)
- 缺乏運動
這些因素會導致肌肉緊張,進而形成激痛點。
科普醫學名詞解釋
壓了會痛的點就是激痛點嗎?
真實定義:
1.激痛點(Trigger Point):位於骨骼肌中的緊繃帶(taut band),局部且不連續的易感點,按壓時會引發疼痛,並可能導致轉移痛(referred pain)和局部抽搐反應(local twitch response)。稱作氣結比較好理解。
白話文:
激痛點要符合三個條件:1.局部壓起來會痛,2.痛還會轉移至其他地方3. 局部抽搐反應-以針刺刺激,肌肉會抽動。
此外,激痛點還分成活躍激痛點(active trigger point): 不壓也會痛,以及潛伏激痛點(latent trigger point):壓了才會痛
2.壓痛點(Tenderness Point):壓了會痛,定義上與激痛點不同,但在治療方法上有相似之處。
治療方法
1. 藥物治療:消炎止痛藥、肌肉鬆弛劑。
2. 復健治療:復健治療除了健保項目熱敷,電療等,還有注射治療,震波,以及也可以尋求專業合格的運動按摩
3.針灸
4.在家可以:熱敷,按摩,伸展,注意姿勢(超重要!) 好用按摩小物在延伸閱讀有介紹
若一直沒好怎麼辦?
若做過治療,也注意姿勢,沒有重複耗損,通常三個月內疼痛會改善,疼痛超過三個月,稱做慢性疼痛。
慢性疼痛不只涉及局部肌肉出問題,涉及大腦對痛覺迴路的改變,以及神經敏感化,對刺激更加敏感,另外,若長期處在壓力,情緒問題,會讓痛更嚴重。
發展成慢性疼痛,通常會伴隨焦慮憂鬱等(焦慮憂鬱又會導致痛更痛,形成惡性循環),以及痛點可能會擴散或是增加,此時,止痛藥物效果常不太理想,此時,不光是要處理局部的肌肉,還需要處理中樞神經敏感化(調整大腦神經傳導物質的概念),建議門診諮詢。
延伸閱讀
1.各式拉筋,好用按摩小物,伸展,頭部正確姿勢,請看:筋緊緊的系列2.大腦對痛覺敏感是發生甚麼事?甚麼原因造成的?請看:慢性疼痛的原因:大腦對痛覺過度敏感
3.要怎麼從大腦著手改變痛的迴路呢?請看:醫療新觀念:從根本解決健康問題
